圖為幾架T-38教練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台39B上空飛越即將發射的「太空發射系統」重型火箭。
同時美國官方內部,對蔣介石政府仍充滿著不信任,深怕蔣會真的要「反攻大陸」,讓美國捲入世界大戰中,也覺得蔣是獨裁軍頭。最明顯的,就美援物資逐漸減少,特別是軍火和資金上,協助國民政府進行接受工作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更是大幅撤出。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入侵南韓,韓戰爆發,也宣佈美蘇兩強敵對的冷戰開始。文:翁風飄 引爆反美示威的劉自然事件(一):兩聲槍響,一具屍體,引爆台美幽怨衝突 舞台的另一邊:美國 在蔣介石失去中國大陸的過程中,蔣介石政府和美國之間的關係,降至最冰點。Photo Credit: Solomon203 @ CC BY-SA 3.0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34巷的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舊址,曾為美軍顧問團團本部 貴族般的美國人 人們談起美援總是會想到那麵粉袋做成的內褲,因為那實在太具視覺效果,而且說明當時台灣人民是多麼的物質缺乏,需要仰賴美國的協助。達成的停戰協定,也因為國共雙方各種算計和角力,宣告失敗,也使美方對於涉入中國事務逐漸感受到絕望。就算美國內部有種各式雜音,蔣介石心底有百般不願,美國仍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地位亦無法被輕易替代。
對局勢的判斷常參雜許多主觀的認知,經常是在危機爆發之後,才被動做出修正和回應。美國援助的心態,本來就以自身利益為主要的考量,偏重速效,希望能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效,並保有彈性,儘量不要讓自己身陷泥淖。現在統稱為「連環畫」的讀物,在民國時期的正式名稱為「連環圖畫」,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在北方稱為「小人書」、在廣東、廣西稱為「公仔書」、在浙江稱為「菩薩書」、在漢口稱作「牙牙書」、在上海稱為「圖畫書」等。
文:林芝禾 2020年北美館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展覽中,有一張標題為〈提供政治宣傳圖畫給兒童閱讀的流動書庫,上海,1949年9月〉的照片,吸引了筆者的視線【圖1】。[11] Photo Credit: 武田雅哉,《中国のマンガ「連環画」の世界》(東京:平凡社,2017),頁81 【圖4】趙宏本,《海京伯馬術團》(1934) Photo Credit: 武田雅哉,《中国のマンガ「連環画」の世界》(東京:平凡社,2017),頁62 【圖5】朱潤齋,《天寶圖》(1924) 兒童「入山求道」失蹤事件頻傳 當時主流報章雜誌對武俠連環畫多所批評,主要著重於連環畫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影響。[12] 文章詳細地描寫了他們出發前的準備:他們將衣物典當作為旅費,還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焚香立誓,如有畏縮不前,不願出發者,當受雷殛火焚的天罰。[8] 1920至1930年代是連環畫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市場極為繁榮,各連環畫系列一天可以發行兩本新刊,連環畫工作室必須每天交稿才能夠跟上出版社的進度
面對後疫情時代,台灣當代一年展結合了「虛擬」和「實體」雙展場,在「數位轉型」的概念下,不僅創造全天候的觀展體驗,也透過虛擬實境技術,模糊了虛實界線。身在台灣的我因此出現了徹夜難眠的狀態,我在想到底紅線在香港時是要多充斥於生活當中,而人不在香港的處景,讓我聯想到目前在台灣的香港人、台灣生活的台灣人,其實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關心香港/被香港影響的他者」,我們並不靠近香港,卻因香港的資訊、狀況、社會處景而影響,這種內在的情緒是難以向人說出口的,因為不見得每個人身邊都有同樣關心和理解的人。
玩聚場邀請擅長策劃民眾參與藝術計畫的貢幼穎與楊志雅,聯手建國玉市攤主與表演藝術團隊「複象公場」、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董佳琳及譚天,共創「鄰居下訂單」演出計畫,挑戰如何打造素人攤主們心目中理想的藝術節樣貌。此外,本屆得獎者中,不乏20多歲年輕的藝術家,銘刻新世代創作者的創作脈絡。名稱|「五年之間 - 來自香港的人的混亂自白」-《暗房夜空》台灣放映會朁表演分享會 時間|2022/08/30(二) 地點|半路咖啡(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51弄9號) 詳情請點擊 這個自白緣於2022年8月10日《暗房夜空》在香港的放映「被取消」。【影視】 名稱|他還年輕 Hes Still Young 上映時間|2022/09/02(五) 詳情請點擊 吳晟的詩扎根鄉土,同時錘鍊詩句與耕耘土地,數十年從未間斷。
紀錄片《他還年輕》見證了「詩人不老,鬥志不滅」的年輕精神。跟著【藝遊嚮導】一起遊玩虛擬展場及實體展場吧。「2022庄頭藝穗節」將從八月底一路熱鬧到十二月,集結各種觀眾最喜愛的表演類型與優秀演藝團隊,推出「庄頭歌仔戲」、「庄頭音樂會」、「庄頭戲劇」與「庄頭偶戲」四種類型,在大高雄二十六個行政區啟動接連4個月、45場的表演藝術大匯演。線上主展場包含「一年聚焦」、「一年培力」、「臺灣藝術機構/團體邀請展」「國際交流邀請展」四大展區完整作品,實體特展(「評審團獎入圍」、「一年培力」和「國際交流邀請展」)將在9月10日至18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限定展出。
以及來自哥倫比亞、古巴等中南美洲國家者,精彩呈現不同文化底蘊下,多元的觀點演繹與藝術語彙傳達。名稱|中華民國第二十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時間| 2022/08/27(六) - 2022/11/20 (日)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詳情請點擊 創作者在呼應疫情時代恐慌心境下的借鑒交融,凝鍊昇華出沉穩、安定的創作量能之撫慰式傳達。
線上主展場的虛擬大廳為本屆台灣當代一年展的入口,同時連結了「虛擬」和「實體」雙展場:觀眾可以使用自己的電子裝置進入虛擬展場,感受全時性的觀展體驗。今年的玩聚場夏日藝術節以「人情百百搭」為主題,以表演藝術串聯遛狗、散步或慢跑的鄰居、課外教學的學童、走進園區的觀眾,透過人群的在場與流動,創造多種的人際關係。
【展覽】 名稱|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時間| 2022/09/03(六) - 2022/09/30 (五) 地點|線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詳情請點擊 今年以「數位轉型」為核心目標,結合對環境和永續的關懷,首度開創「虛實整合雙展場」。來自法國、烏克蘭、英國、波蘭、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者。林靖傑擔任「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最新電影《他還年輕》導演,歷時將近四年時間蹲點常駐拍攝,至詩人吳晟的家鄉彰化溪州緊跟著他的身影腳步,不但紀錄了他對臺灣土地的關懷,也透過攝影機,讓大家看見這位國民詩人在面對文學創作時動筆的感性,以及筆下「最甜蜜的負荷」由來。實體展場同步設有 VR 設備,讓觀眾可以從實體展場「走」進虛擬展場,體驗虛實交融的身體感。「玩聚場夏日藝術節 Play Arts」以「遊戲」與「聚集」為核心,由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2018年舉辦至今。在各式各樣的藝術種類中,肖像畫的特徵是一種「與另一個人相遇的感覺」,通過藝術家的中介,激發我們對肖像人物生活和身分的好奇心。
疫情帶來的人際疏離正在減弱,是時候一磚一瓦地重新建構人與人的互動。希望通過放映朁延伸的映後表演和分享,我會誠實展示我的混亂,可能從中不同的大家有更多發想,而期待通過影片的播放作為基礎,同時連結到禁播事件,再以配合表演藝術的推進,動之以情的讓大家可以在彼此對話、分享、陪伴的空間平結構的分享,一起同在當下的眼望香港。
肖像畫這種藝術形式,始終深入研究人類的生活體驗,即使攝影及新媒體領域快速發展,也沒有偏離這個核心關切。這是一個從香港來台灣的人,面對五年的一片混亂嘗試整理的過程。
展覽以六個主題呈現——自畫像、名氣與聲望、身分與認同、愛與失落、權力與力量,以及開創與革新,構築一趟不以時間序排列的旅程,幫助觀者審視肖像的不同含義。有趣的是,兩位不約而同地關注了衰敗、時間荏苒流逝的主題,詮釋廢墟美學視角下的辯證。
本屆得獎者,除了臺灣的藝術家外,亦有來自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者。本次展覽以肖像藝廊七十多件傑作結合奇美博物館部分館藏,串起跨越五個世紀的肖像畫經典。策畫團隊由王惠娟及陳雅柔領軍,以「人情百百搭」為題,規劃多場以互動為主的表演藝術節目,包含互動展演、馬戲、舞蹈、音樂、民眾共創、遊戲裝置、行動平台作品、藝術市集等玩聚場邀請擅長策劃民眾參與藝術計畫的貢幼穎與楊志雅,聯手建國玉市攤主與表演藝術團隊「複象公場」、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董佳琳及譚天,共創「鄰居下訂單」演出計畫,挑戰如何打造素人攤主們心目中理想的藝術節樣貌。
有趣的是,兩位不約而同地關注了衰敗、時間荏苒流逝的主題,詮釋廢墟美學視角下的辯證。「玩聚場夏日藝術節 Play Arts」以「遊戲」與「聚集」為核心,由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2018年舉辦至今。
身在台灣的我因此出現了徹夜難眠的狀態,我在想到底紅線在香港時是要多充斥於生活當中,而人不在香港的處景,讓我聯想到目前在台灣的香港人、台灣生活的台灣人,其實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關心香港/被香港影響的他者」,我們並不靠近香港,卻因香港的資訊、狀況、社會處景而影響,這種內在的情緒是難以向人說出口的,因為不見得每個人身邊都有同樣關心和理解的人。希望通過放映朁延伸的映後表演和分享,我會誠實展示我的混亂,可能從中不同的大家有更多發想,而期待通過影片的播放作為基礎,同時連結到禁播事件,再以配合表演藝術的推進,動之以情的讓大家可以在彼此對話、分享、陪伴的空間平結構的分享,一起同在當下的眼望香港。
名稱|中華民國第二十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時間| 2022/08/27(六) - 2022/11/20 (日)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詳情請點擊 創作者在呼應疫情時代恐慌心境下的借鑒交融,凝鍊昇華出沉穩、安定的創作量能之撫慰式傳達。線上主展場的虛擬大廳為本屆台灣當代一年展的入口,同時連結了「虛擬」和「實體」雙展場:觀眾可以使用自己的電子裝置進入虛擬展場,感受全時性的觀展體驗。
【影視】 名稱|他還年輕 Hes Still Young 上映時間|2022/09/02(五) 詳情請點擊 吳晟的詩扎根鄉土,同時錘鍊詩句與耕耘土地,數十年從未間斷。疫情帶來的人際疏離正在減弱,是時候一磚一瓦地重新建構人與人的互動。線上主展場包含「一年聚焦」、「一年培力」、「臺灣藝術機構/團體邀請展」「國際交流邀請展」四大展區完整作品,實體特展(「評審團獎入圍」、「一年培力」和「國際交流邀請展」)將在9月10日至18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限定展出。【展覽】 名稱|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時間| 2022/09/03(六) - 2022/09/30 (五) 地點|線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詳情請點擊 今年以「數位轉型」為核心目標,結合對環境和永續的關懷,首度開創「虛實整合雙展場」。
肖像畫這種藝術形式,始終深入研究人類的生活體驗,即使攝影及新媒體領域快速發展,也沒有偏離這個核心關切。「2022庄頭藝穗節」將從八月底一路熱鬧到十二月,集結各種觀眾最喜愛的表演類型與優秀演藝團隊,推出「庄頭歌仔戲」、「庄頭音樂會」、「庄頭戲劇」與「庄頭偶戲」四種類型,在大高雄二十六個行政區啟動接連4個月、45場的表演藝術大匯演。
展覽以六個主題呈現——自畫像、名氣與聲望、身分與認同、愛與失落、權力與力量,以及開創與革新,構築一趟不以時間序排列的旅程,幫助觀者審視肖像的不同含義。林靖傑擔任「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最新電影《他還年輕》導演,歷時將近四年時間蹲點常駐拍攝,至詩人吳晟的家鄉彰化溪州緊跟著他的身影腳步,不但紀錄了他對臺灣土地的關懷,也透過攝影機,讓大家看見這位國民詩人在面對文學創作時動筆的感性,以及筆下「最甜蜜的負荷」由來。
此外,本屆得獎者中,不乏20多歲年輕的藝術家,銘刻新世代創作者的創作脈絡。面對後疫情時代,台灣當代一年展結合了「虛擬」和「實體」雙展場,在「數位轉型」的概念下,不僅創造全天候的觀展體驗,也透過虛擬實境技術,模糊了虛實界線。